代位权诉讼中的八大疑难问题

我国的代位权诉讼制度,最早规定于1999年的《合同法》第7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失效,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一》)对多个细节进行了完善。随着《民法典》颁布施行,代位权诉讼这一破解复杂债务“尚方宝剑”的作用得到显著增强,其构成要件从《合同法解释一》中的四要件变为五要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将代位权的客体范围扩大至“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而非过去“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代位标的涵射范围得以扩大。

实践中,在《民法典》施行以前,裁判中突破上述规定的情况屡见不鲜,但由于《合同法解释一》失效,导致代位权诉讼中的多个疑难问题缺乏法律依据,亟待明确。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近年各级各地法院的应对之策,将代位权纠纷审理难点归纳为八个问题并展开分析。

一、代位权诉讼是否受约定仲裁和专属管辖制约?

就代位权诉讼的立案管辖问题,《合同法解释一》第14条对此曾专门规定: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代位权诉讼的被告一般为次债务人,这一规定与《民事诉讼法》中“原告就被告”的基本原则相符。因此,该做法在当前仍然系主流。

如果债务人与次债务人签署的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该约定是否对代位权诉讼管辖具有约束力呢?

实践中因缺少规则指引,各地做法不一。如(2019)粤民辖终207号案件认为,该案代位权诉讼的提起不受涉案《合作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约束;福建高院在(2019)闽民终1823号案件中也认可这一观点,明确“代位权诉讼的管辖为专属管辖,合同中即使约定了仲裁条款,但仅约束协议各方当事人,对合同之外的法律主体均不具有约束力”。

如果说各地法院对该问题的处理仍有争议,那么最高院相关案例的观点则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在(2018)最高法民辖终107号案件中,最高院认为,“关于债权人代位权之诉的法院管辖是由司法解释规定的一种特殊地域管辖,其效力高于当事人间的约定”。

代位权诉讼中以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的原则与法定专属管辖相冲突时应如何处理?

上海高院在(2017)沪民辖终29号案件中认为,“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78条规定,对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仲裁协议,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故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

北京二中院与上海高院该做法有相似之处,均是援引《民事诉讼法》进行释法说理,其在(2022)京02民辖12号中认为,“虽然依据代位权诉讼管辖的一般原则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如果被告住所地管辖与法律规定的专属发生管辖冲突时,因专属管辖是强制性规定,则应按照专属管辖确定代位权诉讼的管辖。而涉案纠纷属于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依据民诉法第34条和民诉法解释第28条、第33条第1项的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因此虽然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但仍应当依照专属管辖确定管辖法院”。

由此可见,关于代位权诉讼管辖并非单一标准,对次债务存在约定仲裁或属于专属管辖时,现有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各地法院为了定分止争,根据不同时空背景援引不同法律依据进行裁判,司法实践具有一定差异,建议对此问题在今后的法律修订或者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

二、代位权诉讼的被告是否可以层层延伸?

代位权诉讼的起诉对象为次债务人,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并无争议,但债权人是否可以向次债务人的债务人(即次次债务人)发起代位权诉讼,甚至由此继续追索延伸下去呢?

实践中,债务关系的发生复杂多样,甚至基于同一标的也可产生债务关系的连续发生。如疫情期间买卖口罩、额温枪、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由于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一旦上游价格下跌,导致下游中间商连续毁约,造成债务集中且依次爆发,各违约方均以上家未能付款为由进行抗辩。那么,如果上游债务人怠于履行追索权,代位权诉讼似可一揽子解决供应链上的多个债务纠纷,但实践中并非如此。

如在(2021)湘01民终10287号判决中,法院认为,次次债务人是次债务人的债务人,不是债权人的次债务人,因此债权人向次次债务人发起代位权诉讼于法无据。同样,(2022)豫1628民初2897号判决认为,“原告提起诉讼的做法属于主体错误,应该予以驳回”。

除此之外,笔者经检索未能发现更多关于追索“次次债务人”的案例,部分原因可能是这类纠纷在立案环节即被认定为不符合代位权起诉的主体要件,未能进入实体审理程序。

笔者认为,主体地位不可延续追索的重要原因在于此举可能造成法律关系的无限叠加。倘若请求权基础保持一致,如前述防疫物资的连续交易形成的买卖合同关系尚为简单,若其后的法律关系并不一致,可能造成同一个代位权诉讼中同时审理多个不同法律关系的复杂情况。这样一来,将导致案件审理中以被告身份进入诉讼的主体不断增加、需要查清的事实更加复杂,最终影响案件审理质量。

债权人可以将案件生效后的次债务人的债权作为财产线索,请求执行法官向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直接向债务人履行债务。如果收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次债务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执行法官可以直接执行其名下财产。

三、代位权诉讼标的是否可以为非金钱给付债权?

《民法典》将代位权诉讼的标的范围进行了扩充,突破了金钱给付债务的限制。实际上,在《民法典》颁布前,司法实践中已有所尝试。

辽宁省沈阳市中院在(2020)辽01民终12038号判决中认为,怠于主张相应权利情形应包括怠于主张不当得利之债,故将被告无偿取得的房屋判归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并且强调代位权的立法目的在于提供一条可行的法律路径救济和保护债权人的债权,由此认定代位权成立。天津市西青区法院在(2020)津0111民初7434号判决中认为,债务人怠于行使要求次债务人对其负有配合办理注销抵押登记的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房屋过户权利,代位权合法成立。形式上看,上述两个涉及房屋的诉讼请求并非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权利,也得到法院的支持。

值得注意,代位权标的必须是非专属债务人自身权利。例如涉及房屋产权登记的代位权诉请,在(2022)辽02民终2467号判决中,大连中院认为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14条、第15条之规定,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权利具有人身依附性,该权利系专属于房屋买卖合同当事人自身的权利,不能由他人代位行使。笔者认为这一判决符合《民法典》代位权标的为非专属债务人自身权利的要求。

除纯粹财产权利外,其他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也可作为代位权标的。《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所规定的金钱给付范围与第12条规定的专属权利之间的模糊地带,使得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很多财产性权利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进一步加剧债权人实现债权的难度。而《民法典》将之拓展至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立法目的显然是希望扩大代位权标的范围,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这一做法是以立法的形式回应了学界和实务界的通说观点。

四、次债务数额未决时能否行使代位权?

实践中,代位权诉讼的主债权往往已经经过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只是在无法受偿时另行向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如果仅仅有初步证据证明次债务存在,且具体数额不清,甚至存在法定或约定抗辩事由时,债权人能否提起代位权诉讼?

民法典对此要求是“债务人对次债务人存在合法有效的到期债权”,在实践中,法院多认为次债务数额不确定情形下,应对债权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予以受理。

如(2015)民提字第186号判决中,最高院认为,一、二审法院在对该案未予立案、未予开展诉辩交锋以及审理的情况下,即判定债权人主张债务人的债权到期缺乏证据证明,并据此不予立案,系对《合同法解释一》第11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适用过于严格,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遂裁定撤销一、二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对债权人的起诉立案受理。

此外,江苏高院在(2000)苏中经初字第191号判决中认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具体债务数额是否确定,并不影响债权人对代位权的行使。因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经过进一步审理而查清债务人和次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并不会损害次债务人的利益”。

可见,法院的出发点仍是尽可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降低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门槛。此举并不会损害次债务人的利益,也不影响次债务人向债权人行使抗辩权,债务人可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有关事实可以在审理中一并查清。

值得一提的是,当数额未决的次债务为请求分配公司利润及合伙企业收益时,需要结合《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理,而不能简单根据次债务人的股东或合伙人的身份处理。

如在(2020)浙11民终250号案件中,由于涉案的债权债务关系实为一种抽象的利润分配请求权,其实质是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投资收益,而非债权。这是基于有限合伙人的地位,请求合伙企业依据合伙协议进行利润分配的权利。这一抽象的利润分配请求权尚未转化为具体的利润分配请求权,债权人的诉讼请求难以获得支持。而对合伙企业利润分配请求权的保护,我国现有《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中已有相关制度,权利人采取代位权的保护路径进行维权需要遵守特别法的规定。

五、如何证明代位权构成要件中的“怠于”行为?

《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对“怠于”行为进行了专门界定,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第8条吸收该内容指出: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影响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实现的”,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相对人主张其享有的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致使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未能实现。实践中,具体认定“怠于”行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怠于”行为本身属于消极事实,表明的是次债务人的主观心态,作为原告的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呢?

笔者认为,债权人仅需就债权债务关系客观存在且均到期,而债务人并未采取切实行动追讨债权的事实进行举证即可。若债务人认为自己已经积极追讨债务,则应该向法院提供证据,表明客观上已采取行动或者已经取得成效,否则应推断其“怠于”行为成立。

从现实角度出发,让债权人去证明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的事实存在客观上的困难,而转由债务人证明已经及时行使债权或次债务人证明已经或正在履行债权则更为容易。《会议纪要》第8条对“怠于”行为进行界定的同时,明确了相应的举证责任,将“怠于”不存在的证明责任分配给次债务人,即,“相对人不认为债务人有怠于行使其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情况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鉴于实践中债务人往往系代位权诉讼中的第三人,而被告系债务人的债务人,其在利益诉求上可能与作为第三人的债务人相同,在行使抗辩权时,应对其确实已经向债务人履行了债务、或正在履行债务、或双方因债务的履行正处于诉争之中承担举证责任。

二是积极的私力救济与无成效的诉讼措施是否构成“怠于”行为?

根据《会议纪要》第8条意见,“怠于”就是指债务人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相对人主张其享有的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债务人只能通过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证明自己是非“怠于”行使权利。

如果将债务人直接向次债务人催告、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等私力救济行为认定为非“怠于”行为,亦或是与次债务人之间达成分期支付等使债务履行期限不当延长等行为作为合法抗辩事由,可能造成债务人与次债务人通过恶意串通的方式规避债务。因此,即使债务人采取积极的私力救济行为,只要未能真正实现债权,仍然不能作为有效的抗辩理由。

同时,针对实践中有部分债权人通过象征性提起诉讼方式对抗债权人行权的做法,笔者认为,如果其在代位权提起之前已经发生,则应该作为合法的抗辩事由,阻却代位权的成立;若其在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另行提起,则不能对抗代位权诉讼,因为其一旦达到对抗目的,可能通过撤诉或恶意调解方式阻却债权实现。

故,只要债权到期,债务人“非怠于”行权方式应该限缩在以诉讼或仲裁的方式主张自己的权利,而且在进入司法或仲裁程序后应积极推进案件进度,不能恶意拖延、随意撤诉。如最高院在(2018)最高法民终917号案件中,明确强调债务人采取其他私力救济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债权仍可视为怠于行使债权,仅支持以诉讼或仲裁的形式主张债权才能被法院认可为有效的抗辩。

六、代位权诉讼期间,次债务人直接向债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是否有效?

代位权设立的初衷即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打破债务人消极维权的僵局。但如果次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期间向债务人直接履行付款义务,其行为是否有效呢?

主流观点认为,提起代位权诉讼,本身就是债权保全措施之一,这是代位权程序价值的应有体现。债务人知晓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债务人对债权人代位行使的权利,不得为抛弃、转让、免除、抵消等处分行为,不得提起为行使权利的诉讼。代位权的行使限制了债务人对相对人的债权权能,与之相应,基于代位权诉讼对代位标的的保全性能,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后,在债权人请求范围相对人亦不能再向债务人履行给付,否则将不能对抗债权人。对于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超过债权人代位权诉讼请求部分,在没有新的解释出台前,思路可以继续适用《合同法解释一》第22条的规定,债务人可以主张,相对人亦可以给付。

江苏淮安中院在(2014)淮中民终字第0158号案中认为,在代位权诉讼期间,次债务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由次债务人向债务人清偿债务,债务人随即将财产转移,导致债权人通过代位权诉讼直接受领财产的目的落空,该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也不符合代位权制度设立的本意,应认定无效。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代位权成立的,对债权人要求次债务人直接向其偿债的主张应予支持。

七、通过代位权诉讼追索到的财产应否优先清偿?

《民法典》第537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债务人的相对人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接受履行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相对人之间相应的权利义务终止。债务人对相对人的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被采取保全、执行措施,或者债务人破产的,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处理。”鉴于此,笔者认为债权人应特别关注债务人的债权情况。若已有其他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需尽快在同一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并申请将该案与在先的代位权纠纷合并审理。

如2020年北京东城法院审理的多宗案件,(2018)京0101民初17261号、17263号、17266号、17270号为不同债权人对被告北京玻璃集团公司、第三人华鼎正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起债权人代位权纠纷,法院裁定将全部案件并入其中一宗案件中审理。

即使未将案件合并审理,法院也可能因案件涉及另一债权人,按照两债权人的债权比例确定相对人的清偿数额。如在(2017)苏0381民初4019号和(2017)苏0381民初4292号中,两案虽未合并审理,但法院在认定相对人的清偿数额时,考虑到另一债权人已提起代位权诉讼,且债权总额超过债务人享有的确定的债权总额,故两债权人按债权比例获得相对人的清偿。

该案例中法院考虑到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仍属于全体债权人的共同责任财产,在法院认定代位权成立之前,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不因此获得优先受偿权,而与其他债权人处于同等地位受偿。

八、债务人资不抵债时代位权标的应否归入破产财产?

实践中,若债务人确实无力清偿债务,甚至连向次债务人进行追偿的经济能力也几近丧失,此时其他债权人直接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破产程序与代位权诉讼该如何衔接?

从目前判决来看,法院倾向于不支持代位权直接受偿原则。如(2020)民再231号案件中,最高院认为在债务人资不抵债时,应当将代位权的实现与参与分配制度、破产制度予以衔接,以实现代位权人与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的平衡保护。又如(2006)民二终字第218号案件,最高院认为代位权行使的目的是使债权人的债权得到个别清偿,这在普通程序中当无问题,但在破产程序中,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违反破产程序债权人公平受偿的原则。

这意味着,在债务人存在大量对外债务或已经进入破产程序时,债权人通过代位权诉讼争取到的次债务人财产,需纳入债务人的责任财产或破产财产,连同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依照破产法等相关制度进行综合处理。如果债权人发现债务人已经资不抵债,应当尽快排查债务人是否还有对外应收账款,若有应收账款,建议尽快提起代位权诉讼。同时考虑到代位权的“入库”原则,如果债务人存在多个债务,除了起诉次债务人,还要注意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及时保全,以确保在对债务人财产的查封顺位上优先于其他普通债权人。

注:案例君对原文已作修改,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理解与适用[一]》,转载请注明来源。

第二巡回法庭法官会议纪要: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认定中“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判断标准

●实际施工人直接向发包人主张权利的相关裁判规则及司法观点

民间借贷纠纷中法院是否追加保证人参加诉讼12问

《中国法院2022年度案例》之精选案例分析

声明:本文转载自“审判研究”公众号,在此致谢!

编辑:费嘉荣

排版:熊媛媛

审核:

刘 畅

代位权诉讼中的八大疑难问题

(0)
jingji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