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在丰收中激发农业文化的现代活力

【光明论坛】

作者:周其森(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秋分时节,各地乡村农民丰收节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广大农民以各种形式由衷表达对丰收的欢庆、对时代的礼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金秋中国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祥和氛围。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农耕文化,不仅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呼唤。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做出部署,指出:“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活跃乡村文化市场。”要活跃乡村文化市场,首先就要盘活用好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基础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举办农民丰收节,是展示农耕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推动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农业文化并非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功能。在经济功能上,它不仅以其强劲的生命韧性推动中国经济永不停歇的发展,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次次历史性繁荣,形成了深厚的农耕经济文化资源,而且赋予中国以其鲜明的农业特色,使其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重要聚集地。在社会功能上,农业文化对于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具有无可替代的稳定和推动作用。

传统农业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优秀特质的时代化再现,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农业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大量农耕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历史血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资源财富。优秀农业文化的丰富形态和元素系统,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主体。由于文化自身的隐蔽性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冲击,这些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显现,需要我们以多种形式进行讴歌、表现和保护传承。在这方面,应当说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时代化利用农业文化资源,让农耕文明充满感染力,这是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需要,也是我们设立农民丰收节的初衷和愿景。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思想内涵的深邃性、存在形态的丰富性,决定了农业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要激发农耕文明时代活力、实现现代化转型,加强对优秀农业文化的渐进式开发、综合性利用是关键。从宏观上来说,走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时代价值的正确选择。这也是联合国设立“农业文化遗产”的初衷。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并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加强优秀农业文化资源的时代化利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从人类文化发展价值趋势来看,历史文化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其推动社会前进的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近年来先后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面向未来保护性开发农业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动体现。这次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又进一步做出了部署。作为国家文化振兴的重大工程,其中的一项重要价值取向,在于通过传统农业文化资源的盘活开发,促进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连线成片,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共同富裕。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现存一些农业文化遗产遗存都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有的还在发挥作用,有的隐藏着经济转化价值,都具备广阔的经济开发前景,是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重视的重要领域。

如何用节庆的形式、艺术化地展示农耕文化的时代化内涵和价值,让农耕文化可信、可感、可做、可传,以具体的文化元素来培育广阔的精神世界,汇聚强大的发展力量,是一个宏大命题,需要各地在各类农村文化活动中不断探索、发现,更需要全社会的不断探索、创新。相信在乡村振兴时代洪流的推动下,中国农民丰收节必将与古老的农耕文化得到更好地融合,源源不断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力量。

(0)
jingji
上一篇 2022年9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