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今天在上海发布。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休闲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联合编制与发布。此报告是课题组自2011年公开以来的第12份报告,也是目前中国有关休闲城市建设测度方面延续时间最长、最权威的研究报告。
从综合指数来看,2022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这5座城市本身经济水平相对发达、人口规模较大,因而有比较充分的休闲产业供给和市场消费规模,能够为休闲化水平的提升夯实发展基础。
排名6-10名的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南京、西安和武汉,这些城市近年来被定义为新一线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消费端方面为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排名后5位的城市是兰州、拉萨、呼和浩特、西宁和银川,反映了5个城市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正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基本态势看,中国城市休闲化总体格局基本稳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超大或特大城市在城市休闲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显著。
首先,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头部城市已经率先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紧随其后的广州、重庆、深圳和成都,在城市休闲化发展方面正在不断提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次,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多年来始终位居休闲化发展的前五位,都属于我国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而排在后五位的基本属于I型或II型大城市,说明在当前或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规模将成为促进城市休闲化发展速度、提升城市休闲化质量的重要条件,成为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凸显超大或特大城市在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引领作用,这一现象也与我国特殊的国情相吻合。
最后,城市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表明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排名第1的城市与位列末位的城市之间,休闲化指数相差7.64倍,如今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减至5.01倍。当然必须清醒看到,要完全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的协调性与均衡性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五个维度看,休闲生活和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两大维度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最小,既体现了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消费需求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高涨热情,又凸显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城市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从休闲生活与消费类指标看,整体水平都比较高,首尾城市之间差距最小,仅有1.98倍(在五个类别指标中,首尾城市之间的平均差距为9.13倍),深刻表明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大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急迫心情具有鲜明的共性,从而在休闲消费行为上也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从休闲空间与环境类指标看,首尾城市之间差距相对较小,为3.52倍,说明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指引下,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必须指出的是,交通设施与安全、休闲服务与接待和经济与产业发展三个维度的差距依次是19.65倍、10.31倍和10.2倍。显然,城市休闲化各维度之间的失衡性,已经成为制约城市休闲化水平提高与质量提升的瓶颈。
第三,从东中西部区域城市休闲化发展状态看,“东部领先,中部崛起,西部赶超”的发展态势趋于稳定,但是稳中有变。其中,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助推下,近年来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发展势头甚至强于中部地区。需要指出的是,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近年来在城市休闲化发展方面整体上处于调整周期,城市排名滑落明显,值得关注。
第四,从城市群角度看,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高地,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36座城市所属的城市群休闲化水平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各具优势,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优势最为明显,而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休闲水平发展势头迅猛。以城市群建设为重心促进区域内部的休闲化水平协调均衡发展,是引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休闲生活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第五,从各城市休闲化指标的内部结构看,有序性协调性发展特征明显,而且正在走向优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从36座城市各自的休闲化指标的内在结构演变看,经过12年的发展,不同城市休闲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城市的耦合协调关系已经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类型,成为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重庆、成都、杭州、南京等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城市达到高度耦合协调类型;西宁、银川、银川、拉萨、南宁、海口、石家庄、呼和浩特8座城市尚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类型。从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凭借自身优化的产业结构、优质的生活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等条件,率先实现了较高质量的城市休闲化发展目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这些城市可以凭借相对优势条件给予快速回应,较快实现城市休闲化内在结构的调整和业态的融合发展,目前正在逐渐盛行的城市微旅行、城市微度假、城市考古游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旅消费新产品,正是这种转变的最新写照,承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
《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认为,未来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几个趋势。
第一,城市休闲化效应由显现“引领示范”向发挥“辐射带动”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这必将推动我国各个城市在休闲化方面的深入发展。当前,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超大或特大城市为首的休闲化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这些大城市内部涌现出的新休闲消费业态正在向周边城市蔓延,由此可以预判,超大或特大城市休闲化必将在推进中国城市整体的旅游休闲环境优化、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完善方面发挥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这些政策目标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首的城市群内部休闲资源、业态、环境的创新发展,以及休闲相关产业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发展,从而充分释放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城市休闲化进程的梯度式和协同性发展。
第二,城市休闲化模式从偏好“规模化发展”向探索“内涵式提升”转变
在人民城市、公园城市等全面体现新发展阶段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下,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必将更加注重有趣、有料、有温度的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业态打造,比如以家门口好去处为代表的社区便利休闲生活圈,满足居民的健康、娱乐、社交等休闲需求;以城市考古为代表的城市深度游,让本地居民重新体验回味熟悉的街区、建筑、遗迹等人文景观,感受城市的厚度与温度;以自然游憩为代表的城市近郊游,让本地居民的户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因此,在城市新发展理念以及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背景下,中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无论是在休闲环境优化、休闲业态打造、休闲消费转型方面,都将更加追求内涵式、融入式、细节式的发展,摒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型的休闲及相关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城市休闲化场景从注重“现实营造”向聚焦“虚实融合”转变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出境游和中长距离旅游都受到一定制约,但是近距离甚至家门口的本地游持续升温,成为激活城市休闲娱乐与文旅市场的新供给。同时,在疫情倒逼下,休闲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并在数字产品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数字休闲消费新业态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元宇宙新赛道的持续布局,数字化休闲场景必将在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国内虚拟融合的休闲场景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比如形式华丽、内容单一、体验性和互动性还较弱,未来需要进一步围绕元宇宙平台的建设和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加大数字休闲内容的多元化与内蕴化,增强数字休闲的沉浸式体验,让“云端休闲场景”不仅仅是流光溢彩,而且是深入人心,最终成为推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关键内容。
第四,城市休闲化结构从推进“基本协调”向追求“优质协调”转变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深度城市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无疑对城市休闲化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一方面,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消费、设施、交通等五大维度结构必将会随着深度城市化的开展而变得更加协调和有序,形成休闲经济、休闲环境与休闲消费共生共融、协同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城市休闲市场将发生结构性转变,近年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城市内部的休闲旅游业态越来越具有特色,比如露营休闲、民宿休闲、网红打卡地休闲等等,这些新业态的出现虽然很火爆,但安全、配套、标准等方面的隐患不可小觑。同时,一些常见的休闲旅游景区仍存在消费业态不成熟的问题,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因此,随着90、00等新一代消费主力的崛起,休闲供给市场必将更加追求高品质和特色化,从而助推城市休闲市场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成为推进中国城市休闲化结构向优质协调方向转变的重要环节。
《2022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现状,从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安全等五个方面,对列入监测的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共计36个城市休闲发展的现状进行测度与分析。纳入监测的36座城市,合计人口为37309.7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42%;合计面积为536029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59%;合计国内生产总值为387703.2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8.25%。显然,通过研究36座城市休闲化指数,对于全国范围内城市休闲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与示范效应。希望借此为后小康时代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生活高品质打造,以及居民美好生活获得感的持续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